1.上传
首先确保用户是hadoop,用工具将hbase安装包hbase-0.99.2-bin.tar.gz上传到/home/hadoop下,确保hbase-0.99.2-bin.tar.gz的用户是hadoop,如果不是,执行chown命令,见上文
2.解压
1 | su – hadoop |
3.重命名
1 | mv hbase-0.99.2 hbase |
4.修改环境变量
1、在master机器上执行下面命令:
1 | su – root |
添加内容:
1 |
|
执行命令:
1 | source /etc/profile |
2、在其他机器上执行上述操作。
5.修改配置文件
1 | su – hadoop |
将配置文件上传到/home/hadoop/hbase/conf文件夹下。
每个文件的解释如下:
hbase-env.sh
1 | export JAVA_HOME=/usr/jdk //jdk安装目录 |
hbase-site.xml
1 |
|
Regionservers //是从机器的域名
1 | slave1 |
6.把hadoop的hdfs-site.xml和core-site.xml 放到hbase/conf下
1 | cp /home/hadoop/hadoop/etc/hadoop/hdfs-site.xml /home/hadoop/hbase/conf |
7.发送到其他机器
1 | su - hadoop |
8.启动
1 | su – hadoop |
9.查看
进程:jps
进入hbase的shell:hbase shell
退出hbase的shell:quit
页面:http://master:60010/
HBase 性能优化
1.修改Linux最大文件数
Linux系统最大可打开文件数一般默认的参数值是1024,如果你不进行修改并发量上来的时候会出现“Too Many Open Files”的错误,导致整个HBase不可运行
查看: ulimit -a 结果:open files (-n) 1024
临时修改: ulimit -n 4096
持久修改:
vi /etc/security/limits.conf在文件最后加上:
- soft nofile 65535
- hard nofile 65535
- soft nproc 65535
- hard nproc 65535
2.修改 JVM 配置
修改hbase-env.sh文件中的配置参数
HBASE_HEAPSIZE 4000 #HBase使用的 JVM 堆的大小
HBASE_OPTS “‐server ‐XX:+UseConcMarkSweepGC”JVM #GC 选项
参数解释:
-client,-server
这两个参数用于设置虚拟机使用何种运行模式,client模式启动比较快,但运行时性能和内存管理效率不如server模式,通常用于客户端应用程序。相反,server模式启动比client慢,但可获得更高的运行性能。
‐XX:+UseConcMarkSweepGC:设置为并发收集
3.修改HBase配置:hbase-site.xml
3.1.zookeeper.session.timeout
默认值:3分钟(180000ms),可以改成1分钟
说明:RegionServer与Zookeeper间的连接超时时间。当超时时间到后,ReigonServer会被Zookeeper从RS集群清单中移除,HMaster收到移除通知后,会对这台server负责的regions重新balance,让其他存活的RegionServer接管.
调优:
这个timeout决定了RegionServer是否能够及时的failover。设置成1分钟或更低,可以减少因等待超时而被延长的failover时间。
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对于一些Online应用,RegionServer从宕机到恢复时间本身就很短的(网络闪断,crash等故障,运维可快速介入),如果调低timeout时间,反而会得不偿失。因为当ReigonServer被正式从RS集群中移除时,HMaster就开始做balance了(让其他RS根据故障机器记录的WAL日志进行恢复)。当故障的RS在人工介入恢复后,这个balance动作是毫无意义的,反而会使负载不均匀,给RS带来更多负担。特别是那些固定分配regions的场景。
3.2.hbase.regionserver.handler.count
默认值:10
说明:RegionServer的请求处理IO线程数。
调优:
这个参数的调优与内存息息相关。
较少的IO线程,适用于处理单次请求内存消耗较高的Big PUT场景(大容量单次PUT或设置了较大cache的scan,均属于Big PUT)或ReigonServer的内存比较紧张的场景。
较多的IO线程,适用于单次请求内存消耗低,TPS(吞吐量)要求非常高的场景。
3.3.hbase.hregion.max.filesize
默认值:256M
说明:在当前ReigonServer上单个Reigon的最大存储空间,单个Region超过该值时,这个Region会被自动split成更小的region。
调优:
小region对split和compaction友好,因为拆分region或compact小region里的storefile速度很快,内存占用低。缺点是split和compaction会很频繁。
特别是数量较多的小region不停地split, compaction,会导致集群响应时间波动很大,region数量太多不仅给管理上带来麻烦,甚至会引发一些Hbase的bug。
一般512以下的都算小region。
大region,则不会经常split和compaction,因为做一次compact和split会产生较长时间的停顿,对应用的读写性能冲击非常大。
3.4.hfile.block.cache.size
默认值:0.2
说明:storefile的读缓存占用内存的大小百分比,0.2表示20%。该值直接影响数据读的性能。
调优:当然是越大越好,如果写比读少很多,开到0.4-0.5也没问题。如果读写较均衡,0.3左右。如果写比读多,果断默认吧。
HBase上Regionserver的内存分为两个部分,一部分作为Memstore,主要用来写;另外一部分作为BlockCache,主要用于读。
写请求会先写入Memstore,Regionserver会给每个region提供一个Memstore,当Memstore满64MB以后,会启动 flush刷新到磁盘。
读请求先到Memstore中查数据,查不到就到BlockCache中查,再查不到就会到磁盘上读,并把读的结果放入BlockCache。由于BlockCache采用的是LRU策略(Least Recently Used 近期最少使用算法),因此BlockCache达到上限(heapsize hfile.block.cache.size 0.85)后,会启动淘汰机制,淘汰掉最老的一批数据。
一个Regionserver上有一个BlockCache和N个Memstore,它们的大小之和不能大于等于内存 * 0.8,否则HBase不能启动。默认BlockCache为0.2,而Memstore为0.4。对于注重读响应时间的系统,可以将 BlockCache设大些,比如设置BlockCache=0.4,Memstore=0.39,以加大缓存的命中率。
3.5.hbase.hregion.memstore.block.multiplier
默认值:2
说明:当一个region里的memstore占用内存大小超过hbase.hregion.memstore.flush.size两倍的大小时,block该region的所有请求,进行flush,释放内存。
虽然我们设置了region所占用的memstores总内存大小,比如64M,但想象一下,在最后63.9M的时候,我Put了一个200M的数据,此时memstore的大小会瞬间暴涨到超过预期的hbase.hregion.memstore.flush.size的几倍。这个参数的作用是当memstore的大小增至超过hbase.hregion.memstore.flush.size 2倍时,block所有请求,遏制风险进一步扩大。
调优: 这个参数的默认值还是比较靠谱的。如果你预估你的正常应用场景(不包括异常)不会出现突发写或写的量可控,那么保持默认值即可。
如何配置HMater主备
在任意的安装了hbase的机器上启动hmaster
命令:
hbase-deamon.sh start master
添加HBase节点
复制原子节点到新节点上
hbase-daemon.sh start regionserver